知識文章推薦
文章類別
文章類別
2025-01-17
青春期≠叛逆期 真的嗎?
常常聽到媽媽們說,孩子一到青春期就變了一個人,也很怕孩子變壞,然而青春期不一定是家庭風暴或壓力的時刻。一起來看看這篇報導,希望能給正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家長一些幫助。
大多數孩子都成長得很好,現在心理學家正在找出原因
16歲的 Purva Chawla 在校排名名列前茅,喜歡參加戲劇和演講比賽,這位新德里的學生是學校的「佼佼者」,同時也為桌球隊效力。最近,她贏得了由《印度時報》舉辦的公開演講比賽,此外,英國文化協會也選中她來帶領一群青年領袖前往英國,為蘇格蘭的孩子們舉辦體育賽事。參與許多課外活動分身乏術的她,仍會為家人挪出時間,每周都會陪父母看電影,她說:「與父母分享我的生活圈,談論我的朋友、男朋友等等的話題都十分自在。」
Chawla 的故事怎麼跟我們所認知的如此不同?難道是因為他們生長在國外? 還是並非所有青少年都會與父母產生衝突、關係惡化嗎?過去15年,科學家已經開始重新審視青春期是家庭風暴和壓力的假設。塔夫茨大學應用發展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Richard Lerner 正在進行一項重大研究,其中包括如何讓青少年順利渡過青春期,以及提供家長們方法,培養孩子們擁有良好的行為。 Lerner 說:「父母和孩子們經常談論正向的事,對其關係也有正向效果,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年輕人和父母提供不同的視野及不同的談話內容。」
針對青少年至成年階段的研究,有別於電視上引起家庭革命的失控青少年, Lerner 指出:「大多數年輕人在青春期階段,仍與父母保持良好關係、擁有和父母相同的價值觀,最終能成功地渡過青春期。」這不應該是新知,但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有主見、不再依賴父母,才會有青春期孩子就愛叛逆這樣的誤解。其實青春期就是一個過渡期,就像剛成為父母或是面臨更年期一樣,失控的青春期並不是預先設定好一定會發生的,而是取決於青少年的天性以及他們與父母間的關係──換句話說,父母確實很重要。
可被量化的青少年人格特質
美國四健會發表於2月號《早期青春期雜誌》的青少年正向發展研究(4-H Study of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其中第一個研究結論表示:所有青少年都有可量化的人格特質。心理學家已將這些人格特質用「五個C」代表,即:能力(Competence)、自信(Confidence)、人際關係(Connection)、性格(Character)和關懷(Caring)。上述這些特質也會促成第六個C:貢獻(Contribution)。5個C是相互關聯的,非單一特性。例如,能力不僅是學術能力,還有社會和職業技能。自信包括自尊以及相信自己能有所作為。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未來研究人員將有辦法量化這些特質,並最終確定哪些特定的社會和教育計劃項目能夠用來培養青少年這些特點。
因此,父母應該重新定義青春期,不要先入為主覺得孩子國中畢業後就會逐漸與自己成為陌生人,即便表現方式不同,青少年仍然在乎父母的想法,也需要被愛和被引導。養育孩子就像在建造一艘船,父母必須把船的基底造得夠堅固,好讓孩子有足夠的裝備去面對未知的未來。青少年時期,孩子會自然而然地與父母產生距離,這是因為他們對同儕更有興趣,也意味著家長除了要保持與孩子互動外,還要學會慢慢放手,對於父母來說,做孩子的後盾非常重要,別因為孩子選擇與同儕互動就退縮。
青春期,父母應該持續參與孩子的生活,才能幫助孩子繼續前進
溝通至關重要。常與孩子保持互動,確保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受到讚賞的。即使當你試圖擁抱他們時他們對你翻白眼,還是要抱他們。除此之外,父母需要關心孩子的活動並認識他們的朋友,幫助孩子確定目標和界線,訂定家規、維持紀律,如晚上幾點前回家等。
父母應該為孩子提供探索世界的機會,甚至幫助孩子展現天賦,對事物充滿熱情的青少年更有可能茁壯成長。他們有一種每天都要超越自己的使命感。通常那些熱衷於某件事的國中生,會因為競爭越來越激烈,上高中後失去熱情,自信心也會隨即逐漸消失。因此這段時間,青少年應該學習建立自己的支持網絡,讓身邊的家人、朋友適時地給予建議,幫助他們獨自克服困難,若是沒有他人支持的青少年較易於讓自己陷入困境。
如同各年齡階段,青春時期是很難熬的,但是只要青少年和家人彼此扶持,必能雨過天晴。